精進波羅蜜——避免澆灌負面種子

波羅蜜之花的第四片花瓣是精進波羅蜜,即勤奮、熱力或持續地修習的圓滿。佛陀曾經說過在我們的藏識深處,有各種正面及負面的種子,包括憤怒、迷惑、恐懼等種子,以及智慧、慈悲與諒解的種子。這其中許多種子都是我們的祖先遺傳下來的,為了修習精進,我們應該學習辨認自己內心的每顆種子。例如憤怒、恐懼、嫉妒或分別等煩惱的負面種子,我們就應該防範,避免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澆灌,因為它們一旦得到澆灌,就會在意識的表層中現行,讓我們與摯愛因而受苦。修習精進,就是避免澆灌我們內心的負面種子。

此外,我們還要辨識自己內在的正面種子,試著以能讓自己的日常生活觸及這些種子的方式過活,並幫助它們在意識的表層現行。一旦這些正面種子在我們的意識表層中現行並停留一段時間,它們的力量便會增強。如果這些正面種子能夠日益茁壯,我們將會快樂,我們所摯愛的人也會快樂。請辨識出你摯愛之人他(她)內心的正面種子,並澆灌這些種子,那麼他或她就會變得更加快樂。在梅村,我們修習「澆花」,即辨認他人內心最好的種子並澆灌它們。無論何時,只要你有時間,就請為需要澆灌的種子澆水,這項精進的修行是絕妙且令人十分愉悅的,而效果更是立竿見影。

請想像一個圓從中一分為上下兩半,下半部是藏識,上半部是意識。所有的心所都深藏在藏識中,而藏識中的每顆種子都能被觸動,而於上層的意識中現行。所謂持續地修行,就是竭盡所能不在生活中觸動藏識中的負面種子,而讓它有現行的機會。瞋怒、分別、絕望、嫉妒和貪愛的種子都存在其中,我們要盡一切可能防止它們生起。我們要告訴住在一起的人:「如果你真的愛我,請別澆灌我內心這些負面種子,那對你我的健康毫無益處。」我們必須辨識那些不該獲得澆灌的種子。但是若有一顆負面的或煩惱的種子得到澆灌而現行,我們就要盡一切力量以正念擁抱它,並幫助它回歸其來處。這些種子在意識中停留愈久,其力量便愈強。

佛陀建議我們修習一種「換木栓」的方法。當一塊木栓規格不正確、腐爛或破損時,木匠會在同一個位置釘上另一塊新木栓來取代舊木栓。如果你心中生起某種心所,而你認為它是不善的,修行的方法就是引生另一種心所來取代它。你的藏識中有許多美善的種子,只要正念地呼吸,促使其中之一現行,那麼原先出現的不善種子自然會沉落下去。這就稱為「換木栓」。

禪定波羅蜜——停止追逐快樂

第五種波羅蜜是禪定波羅蜜,即禪定的圓滿。禪定包括兩個層面,首先是「止」(shamatha),我們一輩子追逐個人觀念中的快樂,「止」就是停止這種追逐與失念,不再受困於過去或未來,回歸本家——生命觸手可及的當下。

當下含攝每一刻,在當下我們就能接觸自己的祖先、兒女與後代子孫(即使他們尚未出生)。修習「止」即是透過正念地呼吸、正念地步行與安坐,以安定身體與情緒。「止」也是修習定,如此修習可使我們自己能深入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刻,觸及自己生命的最深處。

禪定的第二個層面是「觀」,以澈見事物的真實本質。我們深入地觀察自己的摯愛,洞悉對方內心深處有何痛苦、難題或願望。智慧是一份很珍貴的禮物,但日常生活中時時以正念為指引,這也是珍貴的禮物。做每件事都能保持正念,這就是在禪修,因為正念總是滋養著定與慧。

六波羅蜜相互融攝

以上是佛陀所開示的關於六波羅蜜的修行,其中任何之一都含攝其餘五種波羅蜜;般若是布施,禪定是布施,精進是布施,忍辱是布施,持戒也是布施。如果你能深入地修習布施,同時也是在修習禪定、智慧等波羅蜜。同樣的,在我們眼中,布施是持戒,智慧是持戒,禪定是持戒,精進是持戒,忍辱也是持戒。若你能深入地修習一種波羅蜜,就是總修六種波羅蜜。只有當智慧與洞見現前時,禪定才是真正的禪定,精進、忍辱、戒、布施才是真正的精進、忍辱、戒、布施。簡而言之,智慧提升其餘五波羅蜜修習的品質。

深入地觀察自己的處境,看清自己內心有多麼豐富,明瞭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即是珍貴的禮物。此刻不開始修習,更待何時?在你開始修行的那一刻,立刻就有快樂的感受。修習佛法不在時間的長短,請你自己去親證,佛法真的能轉變你的生命。

(read till here, the following is for backup)


般若波羅蜜——深入理解實相

第六片花瓣是般若波羅蜜,即智慧的圓滿。這是最高層次的智慧,它完全不受任何知識、概念、看法、見解的束縛,它是我們內在佛性的本質,這種智慧具有帶領我們到達解脫、自在、安詳之彼岸的力量。在大乘佛教裡,般若波羅蜜被描述成是「諸佛之母」,一切真、善、美的事物都誕生於我們的母親——般若波羅蜜。她就在我們心中,因此只需觸動她、幫助她現行即可。八正道中的正見即是般若波羅蜜。

讓我們一起來觀察海面上的一陣波浪,波浪就是波浪,它有開始有結束,相較於其他波浪,我們可以說這陣波浪它更高或更低、更美或更醜。然而,一陣波浪同時也是水。水是波浪存在的基礎,對波浪而言,自知本質為水,不僅僅是一陣波浪,這是很重要的。我們也是如此,以一個個體的生命來過自己的人生,我們相信自己的生命有開始有結束,而且有別於其他眾生。

這正是佛陀普勸世人要更加深入地觀察,以觸及自己存在的基礎——涅槃的原因。萬物都深藏著涅槃的本質,都已「涅槃」了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的教導。只要我們深入地觀察,便能觸及實相的本性;深入地觀察一顆小圓石、一朵花或我們自身的喜悅、安詳、悲痛、恐懼,如此就觸及自己存在的究竟向度,而此「向度將向我們顯露,我們存在的基礎具有不生不滅的本質。」

我們無需「證得」涅槃,因為我們自己始終都安住在涅槃中,一如波浪無需追求水,它本來就是水。我們和自己存在的基礎是一體的。一旦波浪領悟自己本來是水,一切的恐懼自然消逝無蹤;同樣的,一旦我們觸及自己存在的基礎,我們也就觸及上帝或涅槃,同時獲得無畏這份禮物。無畏是真正快樂的基石,我們能贈予別人最大的一份禮物就是無畏。深刻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刻,觸及自己生命的最深處,這就是修習般若波羅蜜。般若波羅蜜即是藉由智慧、洞見而渡越彼岸。